中医认为,五谷性味平和,补益脾胃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了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的膳食搭配原则。传统上,五谷指稻(水稻、大米)、黍(黄米)、稷(又称粟,即小米)、麦(小麦)、菽(豆子);而现在,五谷泛指各种谷类食物。寓医于食,五谷能入药防病,又各有特点。 大米中的粳米,性味甘平,补气健脾和胃、除烦渴,适合营养不良、慢性胃炎、肠炎人群。米糠层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胃肠蠕动,防治便秘、痔疮。平时可用粳米煮粥、做糕点,但粳米热量较高,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。 黄米富含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E和锌、铜等元素,有益气补虚、润肠通便功效。同时,植物纤维含量高,能辅助增加肠道蠕动、改善便秘症状。 小米味甘性凉,能健脾和胃、补肾安神,适合功能性消化不良、反胃恶心、肠鸣腹泻和失眠健忘者。小米所含的维生素B1和B12,能预防口角生疮。小米含铁量高,可预防缺铁性贫血,常用于产后调养,可和羊肉同煮,治疗产后气血虚弱。 小麦有养心健脾安神、滋阴补肾除热功效,能治疗心烦失眠、汗出口渴。适合情绪抑郁者特别是更年期女性的调养。日常可选浮小麦20—30克、茯神10—20克,搭配麦冬6—10克,将药食研碎在沸水中煎煮15—20分钟,去渣饮茶,有助于缓解女性潮热心烦、多汗失眠等不适症状。 |
上一篇:夏天来了,起居、饮食、运动有讲究
下一篇:牙膏蘸水不会影响刷牙效果
热点推荐
热门排行